提交者:渝致宣時間:2021年01月26日瀏覽量:2766
時 間:1月24日,星期天
天 氣:天氣陰
記事人:楊斌(市人大代表、致公黨市委會常委、重慶市設計院顧問總工程師、市政府參事)
在山城重慶,人行道不僅僅是提供給市民行走的道路,也是美化城市環境、體現城市品位的重要載體。
為了做好中心城區人行道完善提升,市政府和相關部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,取得了不錯的效果。
不過,改造人行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很多老城區次支路和背街小巷,步行環境仍不容樂觀,所以我提出了《城市步行環境是高品質生活的關鍵》的建議,希望大家能繼續努力,改善我們身邊的生活環境。
(楊斌在兩會現場)
人行道改善提升成績斐然
我市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很大,如何解決城區內的緩堵問題?我認為近年來大力推行“公交+步行”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案。
可是重慶是一座山城,受客觀條件制約,之前修建的人行道步行環境不容樂觀,所以去年1月,我市將“主城區人行道完善提升”列入了2020年15件重點民生實事當中。
這項工作要求按照“暢通工程、安全工程、舒適工程、美化工程”等四個方面統籌推進實施,重點對人行道涉及的路、樹、燈、車、井、桿、線、牌、箱、亭、欄、樁等36項任務進行綜合整治。
按照計劃,2020年重慶將打造人行道示范道300公里、整治人行道50萬平方米;2021年,完善提升人行道1000公里左右;2022年,完善提升人行道1500公里左右。
經過了一年的打造,2020年取得了不錯的效果,21日我聽取了市政府工作報告,里面就有振奮人心的好消息:去年在疫情的不利影響下,人行道改造任務依舊超額完成。
不過在參加兩會之前,我也對人行道再次進行了摸底考察,既看到了渝北區觀月南路這樣美觀大方的人行道,也看到了渝中區臨華村附近不足1米的人行道。兩種人行道鮮明的對比,說明在人行道完善提升工作上,未來還需要繼續努力。
(渝北區觀月南路的人行道美觀大方)
(渝中區臨華村附近的人行道比較狹窄)
街道社區可以參與其中
按照國家標準,城市道路兩側應設置人行道,其供行人使用的凈走道寬度不得小于1.5米;人行道應形成連續系統,不應出現斷頭路。
要想達到國家標準,中心城區人行道改造面臨很多困難:過去拓寬車行道、壓縮人行道遺留下的問題較多;建設用地條件差,達標改造難度大等等。
因此要想做好人行道改造的后續工程,需要上下一心、攻堅克難,發揮市、區、街道、社區的作用,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。
結合實地考察的情況,我覺得人行道改造可以從街道、社區做起:首先由街道、社區對不滿足標準的人行設施調查,報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。
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改造方案,列出整治的計劃表,按照先易后難分年度推進實施,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資金安排并進行年度考核。
其次在條件受限的區域,可以一事一議、精準施策,建設方案可應因地制宜。比如合理采取架小橋、修短隧道等工程措施,建立舒適、安全、好用的人行系統,實實在在地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步行條件。
同時為了人行設施的可持續發展,我覺得應該加強人行系統的整體規劃,在城鄉總體規劃、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規劃中,均應強化這方面的工作,把步行系統的規劃建設與車行交通規劃建設同等對待,實現人與車和諧的交通環境。
最后人行道改造完成以后,也要加強管理,重視行人優先的路權觀念,及時制止糾正占用人行道的各種行為。并持續不斷地提高管理養護水平,使人行系統彰顯現代化大都市的水平。
人行道改造雖然是件不起眼的事,卻關聯著千家萬戶日常生活,是生活在城市中每個人不可缺少的公用基礎設施。
做好人行道完善提升工作,既是為大家也是為自己,在一個暢通、清潔、舒適、安全的步行空間,未來的重慶肯定將是一個更加美好的城市家園。
(摘自“上游新聞”,整理:趙映驥)